天水的“三线企业”
解放初,天水除了一些作坊式的小厂之外,几乎没有什么工业。解放后,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,政府对全市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同时兴建了一批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,推动天水地方工业开始起步。但天水工业的真正起步发展,还要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国家开展的“三线建设”时期。 上世纪60年代中期,由于战备需要,党中央提出了“三线建设”的战略构想,决定将大城市的一些工厂向西北等地内迁,在内地建立一批军工机械等工业生产基地。此后,我国工业布局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由沿海、大城市向内地的重大战略转移,从1965年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。 天水是陇海线通向西北和并连接东南的要道,处于大“三线建设”的范围。国家提出“三线建设”的战略构想后,天水被列为“三线建设”基地之一。 从1964年5月开始,中央军委、国防工委、国防科委、总后勤部、二机部、四机部、五机部、化工部和省计委、省建工局等先后在天水踏察选点。之后中央做出决定,将长城电工仪器厂、长城控制电器厂、星火机床厂、锻压机床厂、海林轴承厂等在内的17户企业,按照“进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原则,分别从北京、上海、哈尔滨、长春、洛阳等地陆续迁入天水地区,开始集中筹建。这批三线企业总投资6.8243万元,占地面积929.89公顷,建筑面积3.09万平方米,职工总数4.86万人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,在天水形成了一个有重型机械,机床电器、风动工具、仪器仪表、轴承锻压、材料改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,使天水市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。 天水海林轴承厂是最早一批迁入天水的“三线”企业之一。1966年5月12日,一机部以〔66〕一机计字883号文件正式批准在天水县李子园兴建“天水轴承厂”,厂址选在距天水市65公里的李子园石官子村附近。厂址选定后,确定由一机部轴承公司负责具体规划,洛阳轴承厂负责“三包”(包迁、包建、包投产)。1966年9月至10月,筹建人员陆续集中到了李子园,开始施工。1966年10月22日,天水轴承厂改名为“海林轴承厂”。1968年年底,主要厂房已经落成。1969年5月间,开始了全线试生产,1970年,海林轴承厂正式投产。1982年4月21日,省机械厅以甘机字〔1982〕168号文向省政府报告了《落实天水五厂迁并调整方案的实施意见》之后,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意,并决定将天水海林轴承厂、天水柴油机厂、天水拖拉机齿轮厂三厂迁并。1986年上半年迁并改造工程完成。天水海林轴承厂的发展变迁是天水众多“三线企业”发展的一个缩影。 建国60年来,天水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,逐步发展成目前门类齐全、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城市,“三线企业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为天水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、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较高的机械化、现代化程度。如天水长城电器工业公司所属各厂、天水星火机床厂、天水风动工具厂、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等都成为天水工业的佼佼者,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。“三线企业"进入天水,由此还带动了天水地方小氮肥、小水泥、小机械工业等“五小”企业的发展。 进入21世纪,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,企业的改制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创造了天水工业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。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利税50强中,有20多户属于“三线”企业,位居前5位的也是“三线”企业。如今“三线建设”企业已成为天水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。 |